编者按:一位学生写的亲身感悟,我觉得理法圆通,能学习致用,果然是好样的。所以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都能在临床上仔细体会脉诊的作用,提高临证水平。谢谢三济堂的无私分享!
病案2例
现实中的神奇脉诊
作者:施添霖提到中医把脉
大众基本认为
是这样子的
一个老头
三个手指
一手搭腕
一手捋须
若有所得
念念有词
神之又神
玄之又玄
这个pose
一摆几千年
如果
我告诉你
其实
把脉
也可以是
这个样子的
只问君一句
懵不懵
懵不懵
懵不懵
别闹
这是CT
现实是当脉诊遇到CT,可以一个样
别闹
怎么可能
没闹
真是这样
不信
请看
病案1
背景:年10月患者,青年女性。
主诉:腰痛2小时。
现病史:患者于2小时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右侧腰痛,疼痛性质为隐痛,进诊室时朋友陪同,右手叉腰。
笔者有一个习惯,当带教老师不在身边时,不论如何会首先号脉,把所有问诊、查体和辅助检查放在后面进行,以锻炼自己脉诊能力。
脉诊印象:整体脉弦,右手关脉尺侧缘扪及点状浮脉。
那么查看到这里,我心里面已经是心下了了:虽然病人自己说腰痛,但应该是病在胆囊。出于验证,我对病人按正常程序进行了问诊、查体、行辅助检查。查体:无发热,巩膜无*染,肾区叩击痛(-),右上腹压痛(+),Murphy征(+)。给病人开了个血常规、肝肾功能及腹部CT,检查结果血象高,CT提示胆囊炎、胆囊结石,结石大小约为2cm,算是验证了我的脉诊结果:
接下来患者的处理便是由带教老师来进行:间苯三酚解痉,头孢他啶抗感染,吲哚美辛栓抗炎止痛。
诊断?不难soeasy一般来讲,胆囊结石的疼痛通常表现为上腹痛,而病人的主诉却是“腰痛”,可以说脉诊也是帮了我的大忙,不仅让我的思路没有被病人带走,还帮我把注意力锁定在了真实的病灶。其实这位病人的病情,只要接诊的医师功底扎实,不需脉诊,凭借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也能做到准确诊断。
如果说这个病人身上,脉诊的意义还只是可有可无。那么接下来分享的重病人病例当中,脉诊的意义将淋漓尽致地体现。
病例2:
日期:年10月患者男性,56岁
主诉(家属代诉):意识不清3小时。
现病史:患者于早晨7:00时分突然倒地,意识不清,双眼上视,后全身瘫软。救护车于7:50送至我院急诊内科。急查心电图无殊,血常规白细胞上升,血红蛋白稍低。头颅CT见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灶。既往有“癫痫”病史。(以上为急诊内科医师口述病史)内科二唤医师查看病人后考虑失血,约10:00时分邀请急诊外科会诊。
这位病人与上一位病人不一样,因为已经丧失了意识,所以我们除了去亲自检查病人,是没有任何途径可以问到他更多的病史资料的。当然,这次我也是首先为他号了号双手的脉象。
脉诊印象:整体脉革,唯独右手关脉见异常沉弱脉。
初步判断:肝系出血可能。
另一方面,带教老师为病人体格检查:移动性浊音(+),腹腔穿刺出鲜血。急行全腹部CT示:肝右叶占位,腹腔中等密度影,可见液平。考虑:肝肿瘤破裂。
最后这位病人得以及时送到手术室急诊手术,术后ICU复苏,算是保住了一条性命。
虽然这个病人诊疗的转机,是内科二唤的主任的功劳,也有我急诊外科带教医师的功劳,这个病例中,笔者不仅凭借脉诊判断出了他的失血状态,甚至更进一步地判断了出血部位。提出几个假设:如果那位初诊的急诊内科医师,也能有我一样的脉诊技术,是不是能够早一点开出合理的辅助检查?如果我能够早一点查看到病人,那么给这次诊疗带来转机的关键人物会不会就是我呢?
间隔一下
给你时间说出
大写的
服?
按语从这两个病案可以看出,咱们中医的脉诊不仅不骗人,而且临床运用上大有挖掘之处。笔者分享的两个病案,是“先脉诊,后辅检”,即可以参考脉诊结果来选择合适的辅助检查,尤其是这两个CT。这些成功案例也在我们医师在临床上拓宽诊疗思路上是有一定意义的。
后记——关于我对中医脉诊的体会
这两个案例让“中医似乎号号脉就能知道我的病情”这种存在得到了完美诠释。
虽然从现状来看,我的大部分中医同学暂时没能掌握这个技能,医院看病时也并没有觉得医师并没有很重视脉诊,但不能否认,脉诊确实是有很大的参考意义的。
笔者也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让大家意识到,脉诊的神奇并不是神话传说,在我看来也并不神奇,因为她本来就活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有人问我:“脉诊是不是太主观?”这里回答一下这个问题:脉诊确实是一个主观的检查手段,毕竟它受到医师本身水平的限制,但它也是根据脉搏向医师的手指传递客观的信号,使医师产生特定的触觉的。
因此说它“太主观”也是不对的。人的感觉,无非视觉、听觉、味觉、触觉这几种。这几种感觉说到底都是主观的。按照这个逻辑,“看片子”难道不也是一个主观的检查吗?同一张片子,看得出什么东西还不是受到阅片者的能力限制?以后碰到中医黑可以这么反驳噢。
其实笔者虽然身为中医,对病案当中提到的几位西医老师——内科二唤的主任,以及急诊科的带教医师——也是很尊敬的。在医言医,我们精研包括脉诊在内的各种中医的、西医的医疗技术,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诊治患者。
我们中医师群体,本着兼收并蓄的理念,已经基本上每个人都会涉猎西医。什么时候西医师群体也能够重视起中医这个被忽视的宝藏呢?说不定,当下一次遇到“病例2”这样的案例,如果能够真正地将中医重视起来,或许能够少走一点弯路也说不定。(全文完)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