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脑梗塞的CT与MRI分期 [复制链接]

1#

脑梗塞的CT与MRI分期

(一)CT扫描

常规CT:有学者将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CT表现分为三期:

1期:发病24小时之内。发病4~6小时脑缺血区出现脑水肿,部分病例CT显示局部脑沟消失。12小时脑细胞坏死,血脑屏障开始破坏,此时约1/2的患者可见局部低密度病灶。

2期:发病第2天~2个月,CT具有典型改变。

(1)通常在发病24小时后,CT才能清楚显示梗死灶。在发病的第1周内,梗死灶呈低密度区,位于大脑皮质区的病灶与脑血管支配区的分布一致,按血管分布区不同,病灶的形状不同。

(2)第2~3周:梗死区内脑水肿和占位效应逐渐消失,皮质侧枝循环建立,吞噬细胞浸润,血液循环部分逐渐恢复,平扫病灶可呈等密度、或接近等密度,此现象称为“模糊效应”,易导致漏诊。由于病灶部位的血脑屏障破坏、周围有小血管增生,增强扫描显示病灶周围有环形、或脑回样强化。

(3)第4周~2个月:梗死区的边界清晰,密度均匀降低,直至接近或达到脑脊液的密度。

3期:发病2个月以后。梗死区内的坏死组织被吞噬细胞清除,形成边缘清晰锐利的低密度囊腔,此期病灶无强化。伴有局限性脑萎缩,表现为病侧的脑室及脑沟扩大,中线结构向病侧移位。

(二)MRI:亚急性脑出血应首选MRl检查。在MRI图像上,其表现随血肿内血红蛋白的病理生理变化而产生一系列特征性改变。脑出血后,伴随血红蛋白由含氧血红蛋白—脱氧血红蛋白—正铁血红蛋白—含铁血*素4个阶段的转变,MRI可将血肿分为4期:

(1)超急性期(脑出血后24h之内):在出血后的数小时红细胞内血红蛋白成为脱氧血红蛋白,造成红细胞内、外铁的不均匀分布,使体内磁敏感性不同,质子去相位加速,从而缩短T2弛豫时间,在T2加权像上,血肿呈明显低信号。T1时间不受上述因素影响,因此,T1加权像无异常信号表现,病灶可有占位征象。

(2)急性期(出血2-7d):血肿在T1加权像和质子密度加权像上呈略低信号、或周围高信号中心低信号,在T2加权像上为低信号或极低信号。伴周围脑组织水肿,血肿的占位效应明显,表现为脑室受压变形、移位,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局部脑沟和脑裂消失等。

(3)亚急性期(出血l-4周):血肿内的脱氧血红蛋白被氧化为正铁血红蛋白,具有明显顺磁性,红细胞破裂,正铁血红蛋白自由分布于血肿内,使其在T1加权像和T2加权像上均呈高信号。

(4)慢性期(出血1个月以后):血红蛋白被巨噬细胞吞噬和降解后,转变为含铁血*素,血肿周围的水肿完全消失,血肿周围由巨噬细胞构成的含铁血*素环,此环在T1加权像和PDWI上呈略低信号,T2加权像上呈明显低信号。

整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