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巴曲酶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D二聚体的影响 [复制链接]

1#
巴曲酶(东菱迪芙)是临床常用药,具有分解纤维蛋白原、抑制血栓形成、溶解血栓的作用。主要用于急性脑梗死,突发性耳聋等症的治疗,也可用于改善各种闭塞性血管病引起的缺血性症状、末梢及微循环障碍。本药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成人首次剂量为10BU,另二次各为5BU,隔日一次,共三次。使用前用ml生理盐水稀释,静滴1小时以上。巴曲酶既有降纤又有溶栓的作用,本文主要探讨应用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时溶栓产物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其增高反应体内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是血液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标志物之一。巴曲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增强体内纤溶活性。急性脑梗死时,巴曲酶可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同时抑制α2抗纤溶酶(α2-AP)和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的产生,促进纤溶酶的形成,后者作用于纤维蛋白产生D二聚体。D-二聚体是交联的纤维蛋白被纤溶酶水解的产物,是血栓溶解的标志物。因此在应用巴曲酶做抗栓治疗时,监测D-二聚体可反映药物的作用效果。国内学者在这方面做过相关的多种研究,首医院所做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应用巴曲酶治疗前后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的研究:本组急性脑梗死病例:43例(男31例,女12例)试验方法:入院当日给巴曲酶10BU,加入生理盐水ml中,静脉滴注。第3日和第5日各用5BU。在治疗期间不给予抑制血小板药物及抗凝药物。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天、第2周、第4周D二聚体的变化。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在用巴曲酶治疗前与治疗后第1天、第2周、第4周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9±99.7ng/ml、±.5ng/ml、.6±ng/ml、±75.7ng/ml,用单因素方差分析,F=.32,P0.01,有极显著差异。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D-二聚体在用药后第1天急剧升高,而发病后第2周、第4周有明显下降趋势。说明该药能增强纤溶系统活性促进血栓的溶解。此项研究所选观察周期较长(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天、第2周以及第4周),受此限制,无法看到每次用药(第1,3,5日)以后即时的D二聚体变化。医院的另一项研究,可以相对更直观的反应用药以后D二聚体的变化趋势:本组研究对象:62例脑梗死患者,男41例,女21例。试验方法:应用巴曲酶注射液第1天10BU,第3天,第5天,第7天各5BU,共4次,每次加入ml生理盐水中90min内静脉滴完,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3、7、10天的相关凝血指标变化。结果: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Fg(纤维蛋白原)水平在治疗后明显下降,D二聚体水平呈现先升高而后恢复正常的变化。此研究作者认为这是降纤和溶栓的最好依据,D二聚体恢复正常是溶栓达到疗效的标志,说明巴曲酶具有良好的降纤和溶栓作用。需要提到的是D二聚体的检测没有统一标准,应用不同仪器、不同试剂以及不同方法学检测得到的结果没有可比性,所以多种研究呈现的数据因为所用仪器、试剂、方法学的不同导致差异非常大。但是从这些研究当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应用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时,D二聚体在治疗前后的变化趋势是有迹可循的,首次给药以后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而后逐渐降低,直至恢复到正常水平,这一规律是趋同的。另有文献报道,使用溶栓药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如果已达疗效,则水平在升高后会很快下降,如果其持续在一定高水平,则提示溶栓药物用量不足或无效。所以动态观察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对病情的判断和疗效观察均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巴曲酶药品说明书

[2]孙培云,付洁,李彤.D-二聚体测定评价巴曲酶的溶栓效果[J].中国急救医学,,18(2)

[3]孙玉衡,郭丕林,张宁,等.巴曲酶对急性脑血栓患者D-二聚体的影响[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1(5)

[4]赵珩,白晶.巴曲酶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几项凝血和抗凝血指标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4(3)

[5]徐旭日,李卫,等.血浆D-二聚体在血栓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5(2):98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