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脑梗死后遗症,吃药防治比输液好 [复制链接]

1#

作者:山东大医院陈雯

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发病后常导致不同程度残疾、部分或全部丧失独立生活和劳动能力的后遗症,为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经济负担。很多人对脑梗死——也就是缺血性中风的治疗存在诸多误区,认为“医院输液可以预防脑梗死”,事实真的如此吗?让我们来看看专家怎么说。

输液不能预防脑梗死

首都医科医院副院长王拥*教授表示“很多病人认为输液比吃药更为有效,而我说吃药更管用。目前,中国已成为一个输液大国,医院都有输液室,但对于预防中风,输液有多少效果呢?其实在中风早期,输液有明显效果的并不多。在我们国家的指南里,几乎也没有输液这一条,主要还是以他汀类、抗血小板和降压类药物为主,只有溶栓才需要静脉输液。门诊中我们几乎从来不开输液,不恰当的输液只会使病情更重,而且研究发现,每天输液的病人致残率更高。”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常务委员、医院刘鸣教授也表示:“一些人错误地认为,治疗中风,输液比吃药效果好,这种认识是错误的。现在,有充足的证据表明,对中风有效的药物,多数是口服药,而注射用药的效果往往没有口服药的疗效确切。”

由此可见,“医院输液可以预防脑梗死”这种想法显然是不科学的。脑梗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疾病,需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养成良好的习惯,按时服用二级预防药物,把危险因素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输液只是一个短暂的过程,并不能持久的改善血管情况,而且对于很多心脏不好的人来说,过多过快输液可能会加重心脏的负担,反而诱发心脏病,得不偿失。

吃药到底吃什么药更有效?

脑梗死的实质是脑部血流循环出现了障碍,导致脑组织因为缺血缺氧发生坏死而出现一系列症状,所以有效治疗脑梗死的关键在于,让血液尽早输送到缺血的脑组织中。这就需要改善脑血管的硬化状态,改善血液的质量,服用降脂药如他汀类,抗凝药如拜阿司匹林等,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糖等基础病变。

中药在保护脑血管方面具有巨大优势,在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制的通心络胶囊就具有很好的保护脑血管作用。改善脑血管硬化,疏通脑血管梗塞,维持脑部正常的血流通路,为脑细胞输送营养,让脑梗死患者能更快恢复。通心络本身也具有降脂抗凝作用,可以改善血液的质量,让血液不再粘稠。

国内著名医学专家完成的研究结果显示,通心络胶囊可明显保护脑梗死缺血再灌注后微血管结构与功能完整,发挥基于微血管保护的脑组织保护作用,对脑梗死恢复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建立侧支循环,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目前,医学界已经达成一个共识,即血管病变是造成脑梗死后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的元凶。

要知道,大脑的每一个区域都负责不同的功能,有的脑梗死患者由于脑血管阻塞坏死,无法疏通,影响到大脑中负责运动、认知、情感调节等相关区域的供血,使患者出现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痴呆甚至抑郁等后遗症状。所以,促进缺血区域的血管新生,为其建立新的血流通路,恢复这一区域的血液供应,就能相应提高患者的运动、认知、情感等各种躯体功能和认知功能,从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国内外医学专家的临床研究发现,通心络胶囊通过增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促进脑梗死后缺血区域的毛细血管新生,建立侧支循环,恢复患者脑部缺血区域的血液供应,从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使半身不遂、语言不利、肢体麻木、情绪低落等症状明显改善。

“金三角”方案降低脑梗死复发风险

专家指出,通过服药有效的血管干预是预防脑梗死复发的关键,早期应用降脂、抗凝、通心络胶囊能够明显降低脑梗死再发的风险,三药合用正是防止脑梗死复发的“金三角”方案。

其中,通心络胶囊不仅可以通过保护血管内皮、阻止斑块形成、消融已形成的斑块、解除血管痉挛,以保证脑部血液循环畅通消除脑梗死发病的诱因;而且可保护微血管,延长脑部微血管内皮细胞在缺血、缺氧环境中的存活时间,保证微血管的结构完整,维持脑部正常的血流通路。所以,通心络胶囊对脑梗死既防又治,可实现“脑梗死全面管理”,为脑梗死高风险人群及脑梗死患者的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通心络胶囊良好的干预颈动脉斑块、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已获得循证医学研究证据,受到了国际医学界的高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