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不断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银杏内酯注射液为银杏叶注射制剂,主要药物成分为银杏内酯和白果内酯,是临床常用的活血化瘀中药制剂。为了寻求脑梗死急性期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研究采用银杏内酯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三联法治疗脑梗死急性期患者80例,并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80例进行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01资料与方法
选择年1月至年11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80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组患者入院后均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降低颅内压等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mg,每日1次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mg,每日1次口服,连续服用2周。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银杏内酯注射液。银杏内酯注射液10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ml中,每日1次静脉滴注。连续治疗2周。
观察指标/p>
1.观察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变化。神经功能缺损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定,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进行评定。
2.凝血功能及血小板聚集:分别于治疗前后抽取2组患者空腹静脉血5ml,检测凝血功能[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及D-二聚体、血小板聚集率(PA)变化。
疗效标准/p>
1基本痊愈
临床症状完全消失,NIHSS评分减少90%~%。
2显著进步
临床症状基本消失,NIHSS评分减少46%~90%。
3进步
临床症状明显好转,NIHSS评分减少18%~45%。
4无效
临床症状未见好转,NIHSS评分减少18%以下。
02结果
1.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PA变化
2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PA变化比较见表1。
由表1可见,2组治疗后PT、APTT及TT均较本组治疗前延长,FIB、D-二聚体及PA降低,且2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
2.临床疗效
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由表2可见,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3.NIHSS及BI评分
2组治疗前后NIHSS及BI评分比较见表3。
由表3可见,2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BI评分升高,且2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
03讨论
血小板活化聚集在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因此抗血小板聚集是脑梗死急性期的主要治疗手段。《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中指出,卒中发生48h内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能显著降低随访期末的病死率或残疾率,减少复发,目前临床最常用的药物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氧化酶的生成,氯吡格雷具有阻滞二磷酸腺苷(ADP)受体的作用,2种药物作用机制不同,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能最大程度地减轻神经细胞损伤。但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发现,有少数患者存在阿司匹林抵抗或氯吡格雷抵抗现象,即治疗过程中疗效减弱,引起患者频繁缺血反应。这可能与长期服用药物,花生四烯酸(AA)、ADP受体上调,药物敏感性降低有关。
银杏内酯为天然银杏提取物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为公认的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拮抗剂,能通过抗PAF介导的血小板聚集达到抑制血栓形成的目的,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抗凝机制不同。银杏内酯注射液是由银杏叶提取物经过进一步分离纯化而成,动物实验显示,银杏内酯注射液能改善脑缺血动物的缺血状态,对缺血引起的脑水肿、电解质紊乱、炎性细胞浸润及血小板聚集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还具有保护大脑神经元、促进脑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徐露等研究发现,银杏内酯注射液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PAF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减少聚集型血小板数量,使树突型血小板突起变少变短,说明银杏内酯注射液、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三联抗凝具有较强的协同作用。
本临床观察结果显示,银杏内酯注射液、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三者联合治疗可以显著提高临床综合疗效,改善NIHSS及BI评分,效果优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抗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凝血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变学,进而显著改善脑神经功能。2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异常,提示银杏内酯注射液是一种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疗效显著、安全可靠的药物。
综上所述,银杏内酯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三联法治疗脑梗死急性期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抗血小板聚集,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杨彩平,柴利卓,韩杰,等.银杏内酯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三联法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