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上午,医院,感动社区人物鲁鲁常年救助被遗弃的残障儿童。新京报记者吴江摄
医院四楼,传来断断续续婴儿啼哭声。一个长发女子穿梭于楼道尽头的四个病房查看患儿。
鲁鲁,39岁,未婚,是小水滴项目的负责人。从年开始接触弃婴至今,她陆续陪伴了千余名婴儿,帮助他们度过人生的第一道难关。
“我们就是孩子的高级保姆。”鲁鲁说。患有唐氏综合征,脑瘫、心脏病、唇裂,肛门紧闭等疑难疾病的弃婴,均是他们的主要关爱对象。
为了救助被遗弃的残障儿童,鲁鲁长年奔波于太原、包头、南京、上海、医院和福利院,找寻最好的医疗条件和救治方案,并将孩子安全送达目的地。
11年的工作经历,在她心中,每一个来到人世的生命都值得被尊重和爱护。
被遗弃的婴儿们
医院四楼的病房内,住着16个从包头和太原转移过来的弃儿。
这些孩子最大的只有8岁,最小的出生不到一个月,均患有不同的疾病。
见到鲁鲁,大一点的孩子咯咯地笑起来,更多的孩子未满一岁,身上插着导尿或输液管,清澈的眼神中还表达不出患病的痛苦,只有偶尔几声啼哭。
鲁鲁熟知所有孩子的病情。躺在婴儿床上的三个月大的小城(化名)患有德朗热综合征,他的右手只有两个手指,脸部红肿,两条粗眉连在一起。
1岁的明明肛门闭锁,泌尿系统畸形且带有感染。另一侧一个半岁的孩子躺在阿姨怀中,面色蜡黄,眼睛低垂,皮肤下骨头的形状清晰可见。
鲁鲁叹了口气,慢慢的抚摸着一个孩子的头:“这孩子胆道闭锁,还有脑梗死和心脏病,现在需要医生诊断能否进行进一步治疗,情况不太乐观。”
每个弃婴背后都有一个悲凉的故事,那些抛弃孩子的父母,或源自家庭经济的压力、传统观念的束缚,自私心理的作祟……诸多因素让他们将孩子丢在垃圾堆、医院附近,福利院门口或是大街的某个角落。
“也会有人在弃婴的包裹内写下孩子的出生日期,希望有好心人救孩子一命。”鲁鲁说,这些年她也见到过十几封弃婴怀中的告别信,但占比只有百分之一。
其中一封年轻母亲的信件,写了满满一页纸,字迹中多处泪水打湿的痕迹。她称孩子患有重病,自己无力支付,只能狠心离开。鲁鲁回忆,这个孩子颈后有一个瘤,还患有脑溢血。
还有对年轻父母,孩子出生后被诊断出肺炎,心脏病和眼疾,一个月内花光了两人几万的积蓄,他医院,再也没回来过。
11年来,鲁鲁接触过的弃婴多达千余名,她早已不去想这些孩子的过去,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