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药大辞典》、《现代中药学大辞典》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跟你聊聊多发脑梗,导致的痴呆。
对这问题,我写过不少篇的文章。给大家介绍了一些不同的方法。当然,每一种思路,针对的都是不同的证型。大家在学习领会的时候,应该注意区别。
今天呢,我想跟你讲一则经验。它在业界很有名。这就是国医大师颜德馨先生的一张验方——
生地15克,赤芍15克,川芎9克,红花9克,水蛭粉3克(吞)。石菖蒲15克,远志9克,茯苓9克,*连3克,通天草9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各服用一次。
我第一次见到此方,是在一篇介绍颜师学术成就的文章里。后来,这个配伍在业界的多部专著中都有收录,逐渐成为中医人共同的财富。
当然,至于临床运用,我也是近些年才有一点心得。
我记得,那个患者刚刚70岁。主要问题,就是在最近两年时间里,逐渐出现老年痴呆的现象,典型表现就是所答非所问,你问他什么,他答不出来,好不容易憋出几个字,也完全对不上。平时呢,可能会自言自语,但所说的话,谁都听不懂。
与此同时,记忆力下降,表情日益僵化。
家里人带他去看过,说是有多发性脑梗、脑萎缩。而之前,此人确实有过脑血管病史。
怎么办?他来找我们神经内科的一个老前辈。这个老前辈和我要好,于是找我一起研究。
他的想法是,先用中药汤剂治疗。我过去一看,发现患者脉弦而数,舌头微微发紫,舌边发青,舌苔略*而薄。
我认真想了一下,对老前辈说,不如用活血化瘀、开窍醒神的办法。于是,我将上文所述的配伍,拿出来,供他参考。
老前辈是学西医出身的,后来才改的中医。不过说实在话,他对中医的理解,还带有不少西医的思维色彩,并没有达到很深入的层次。但是,他听完我的讲解后,觉得在理,于是决定应用。
结果,就是这个配伍,患者前后运用了5个多月,效果非常好,神智逐渐清晰,而且表情日益丰富、心情日益开朗,和人说话聊天,没啥问题了。
当时啊,患者家里都高兴坏了。
这个配伍,到底有什么奥妙呢?
说实在的,我这也算是偷颜师的技艺。因此,我在这里只能是给你解读一下,用凡夫俗子的视角,来解读前辈高人的经验。这肯定有点关公面前耍大刀了,您就多包涵吧。
读者朋友,你记住,上面这个医案所讲的例子,是典型的血瘀阻滞、脑窍不通的例子。它和我之前讲的验案,不一样。
怎么知道是源于淤血阻滞啊?你看脉象。此人脉弦,这个在一些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病变患者身上比较多见,提示的不是肝郁,而是脉道缺乏弹性。缺乏弹性,它就硬呗,所以触摸起来像琴弦。再看,此人舌头色紫,舌边发青,这代表血瘀啊。血瘀,脉道僵硬滞涩,这和患者的多发性脑梗就对上了。
血瘀日久,它就会生热。所以患者脉略数,苔略*。这都是有热的表现。当然,对于患者来说,淤血阻滞所产生的邪热,容易让他心烦、易怒、爱发脾气、性情急躁。
这个时候怎么办?思路很明确,就是活血化瘀、开窍醒脑。
颜师的这个配伍,就是按照这个思路来的。我们再看一遍——
生地15克,赤芍15克,川芎9克,红花9克,水蛭粉3克(吞)。石菖蒲15克,远志9克,茯苓9克,*连3克,通天草9克。
这里头,赤芍、川芎、红花、水蛭,是活血的。活血化瘀,容易伤阴血,所以你必须养阴血。因此,加了一个生地。淤血日久,容易生热,所以用*连、通天草清热。茯苓、远志、石菖蒲开窍宁心。这就是基本结构。
这里头,您可能比较陌生的,是通天草。
通天草,其实就是荸荠苗。这玩意儿确实是中药,但是一般来说用得很少。很多中药专著里头,不收录它。我为了考证这味药,查阅了大量书籍,最后在南京中药大学出版的《中药大辞典》里,以及当代学术著作《现代中药学大辞典》里,找到了关于它的解读。这个东西,性味苦,凉,善于清热解*、利尿降逆。我粗浅地理解,此药和*连一起,有一定的泄热的作用,有助于改善患者由于淤血阻滞,所带来的内环境失衡。
不过,也有学术界认为,通天草这药,用在这里,别出心裁。因为此药属于荸荠的地上部分,其性上逸而清轻。它就相当于一个舟楫之药,载诸多活血化瘀之品,直入脑窍,从而改善脑部的淤血。这种认识,倒也无可厚非,不过我总觉得,有一点穿凿附会之嫌。
但无论怎么说吧,颜师的这张配伍,从实际临床中来,又经过临床检验,它还是有科学性和独到之处的。这里面更深层次的学问,我才疏学浅,无法解读了。这就留给比我优秀的读者朋友,来研究吧。
其实啊,脑梗作为一种多发病,是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罪魁祸首,给很多家庭带来负担。尤其是多发脑梗带来的神志障碍,痴呆表现,不知道让多少人为之痛心。它一直都是中西医临床各自面临的,共同的难题。我上头所说的配伍,算是治疗思路和方案之一,供读者朋友参考借鉴。非专业读者,您一定要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不可盲目尝试。专业读者,您不妨收藏起来,加以琢磨,说不定,可以在日后帮助更多的人。
好了,关于这个事儿,我就说这么多吧。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文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