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交替,大大小小的诊所里,
想通过打点滴来“通血管”的老人排起了队。
脑中风、脑出血真的可以“一打了之”?
预防脑血管意外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名医堂》节目邀请到首都医科大医院援疆专家,医院名誉副院长、卒中中心主任赵星辉为大家列出关于卒中的大误区。
打点滴“通血管”,预防卒中效果好!
赵星辉介绍,现在真正有循证医学证据的防治缺血性卒中的药物,几乎没有静脉注射的药物,都是口服药。但是目前很多病人都认为定期输液就可以防治卒中了,其实这是个很大的误区。要解决这个问题也是需要加强群众教育,规范治疗。卒中防治的要求都是使用口服药物。
静脉输液没有用!没有用!没有用!说三遍!
脑卒中是老年人才得的病,年轻患者应该很少
现在很多年轻人生活压力大,平时活动少,经常熬夜,不少人还有抽烟、酗酒的坏习惯;在饮食上,喜欢吃油腻、重口味的大鱼大肉。还有些人年纪虽小,却有高血压、高血脂、肥胖、动脉粥样硬化等脑卒中的高危因素。这些都有可能诱发脑卒中的发生。真实年龄30岁,血管年龄50岁的病例比比皆是。如果你的生活方式不健康,即使你现在还没有出现卒中的早期症状,但5年后、10年后呢?
“脑卒中真可怕,瞬间让你变成个废人......急症发作比较危险,脑缺血不是大事儿!”
脑卒中分为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表现不一样,但并立即出一致。很多人意识里“卒中是个急症”这个观念还不够强。比如说一个脑外伤的患者,老百姓会认为是急症;急性心梗发作了,老百姓会认为是急症,但是对于卒中老百姓并不认为是急症。有很多卒中患者在发生卒中之前会有短暂脑缺血发作的症状,比如一侧肢体无力,但是很快就会恢复正常,然后再次发作过一会儿可能又好了,于是患者就会麻痹大意,认为如果再次发作还可能恢复,但是也许就不能恢复了,由短暂脑缺血发作发展成脑梗死,然而患者仍在等待恢复,耽误了重要的抢救时间。其实轻微的脑梗死和短暂脑缺血发作的病人是最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