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时节,记住你
3月20日,医院的8名队员,随着内蒙古支援湖北省医疗队撤离荆门市,在鄂尔多斯市隔离修养。虽然远离了“战场”,但是,他们记忆里的“画面”,却时时在大脑里呈现……
戴兴儒(右二)
戴兴儒是这只队伍里的老大哥,感染科副主任医师,有多年感染病治疗经验。到达荆门市后,他被医院重症组。一位56岁的男性患者,是当时最重的一位,双肺大面积毛玻璃影,一刻也不能脱离呼吸机。在戴兴儒的关心下,他又燃起了生的希望,开始积极配合治疗。3月4日早上8点,他出现咯血症状,戴兴儒用手从患者口腔里掏出凝血块。他用最后一口气向他摆手,并竖起大拇指……戴兴儒没能留下他的生命。那一天,向来开朗的戴兴儒始终沉默着。
刘丽菲
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主治医师刘丽菲,被医院。1月31日,第一次踏进隔离病房时,一名56岁的男性患者引起了她的注意,这名患者心电监护显示,吸氧状态下经皮血氧饱和度只有80%,但是患者精神状态良好,进食正常。她立刻意识到患者病情的危重——他已经出现“沉默肺”症状。查看患者肺CT,发现双肺感染面积大于50%,氧合指数明显减低,正在向危重症转化。她立即指导患者佩戴呼吸机,整整忙了一下午。夜里,患者血氧仍在下降,出现明显胸闷气短,但是因呼吸机的及时使用,患者顺利地度过了最初的危险期。后来,随着病情好转,这名患者说:“是刘医生救了我的命。”
张敏
医院从事护理工作。病区里有一位70多岁的大爷,患有喉癌,无法发声,沟通需要用手写。医院提供的标准餐也无法进食,张敏就为他准备了鸡蛋羹等软食,并且每天多次给他喂食喂水。因为疫情,他身边没有家属,张敏就成了他的孩子。疫情得到控制,仁和院区撤销时,医院。离开前,在病区的走廊里,他双手抱拳,虽然说不出谢谢两个字,但是他充满感恩的眼神,让在场的人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马静
马静是呼吸与危重症科主治医生,她性格温柔娴静,医院,她却成了有名“话痨”医生。2月13日,一位重症病人病情好转转入普通病房。第二天去查房,马静发现这名患者表情淡漠,问话只用一个字回答。她开始和他长聊,每天查房她都会和他多说几句。一周以后,患者终于主动说话了。出院那天,患者一直在哭,说从重症病房出来,他觉得自己就是一个“病毒”,没法面对其他人包括家人,甚至想到了死。没有想到,一名内蒙古医生天天和他聊天,解开了他的心结,让他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张华
医院做护理组长。4床的老伯80岁了,脑梗死后遗症,活动不便,住院后口服克立芝副作用较大,上吐下泻。有一天,他来不及上厕所,在病床上上吐下泻,满屋的气味防护口罩都遮不住。他主动提出进去清理,同班的小护师拦住他说,“张老师先喷洒消毒后再进吧”。他说:“穿着防护服呢,你们回去,我一个人就行。”半个小时时间,他一个人换床单、擦地面,给房间做好了消毒。起初老人很尴尬,缩在角落里。当看到自己干净的床和房间,立刻笑容满面,竟像是一个年幼的孩子。
曹晶星(中)
2月中旬,急诊科护师曹晶星所在的病区来了两个小患者,刚来的时候他们很害怕,问他:“叔叔我们会不会死啊?”这个大男孩信心满满地告诉他们:“叔叔会治好你们的,而且还有好多像叔叔一样的医生和护士姐姐会救你们。我们都是从草原来的巴特尔。”孩子们开始研究什么是“巴特尔”,也许他们最终也不知道,但是他们知道那是可以救他们命的叔叔。
医院,ICU护师田园也遇到了一个孩子。2月7日,转来一位4岁的小男孩,名字叫小博,被确诊为新冠肺炎。刚到隔离病房,小博哭闹不止,谁的话也不听。田园立刻想到了自己3岁的孩子,就去安慰他。渐渐的,孩子在她的安慰下不哭了。孩子说他特别想吃旺旺雪饼。第二天,她给孩子带来了牛肉干、酸奶、罐头、奶片、巧克力、水果。孩子开心极了。休整这两天,她收到了小博父亲发来的父子合照,他们已经出院,到定点地方隔离观察,看到小博摘下口罩的笑容,她心里瞬间便融化了。
秦彤
秦彤是90后,医院第一天,她的心里就只有了患者。那天她被安排上辅班,负责所有病房的消毒、带病人做检查,负责每位病人一日三餐和热水保障,以及每位病人生活物品的供应。她每天忙碌着,也被感动着。一天,她带着病人在楼外排队复查CT,她帮着一位阿姨举着液体,阿姨对她说“小姑娘,你站在上风口,我站在下风口,你背对着我,这样就不容易传染给你了!”这句来自患者暖心的关照,让她的眼睛湿润了。在远在他乡的湖北,在逆行的“战场”上,她说:“有这样一群湖北的患者,我不能不竭尽全力!”
春分至,雁北归。医院首批援鄂医疗队的8名队员,已经圆满地完成抗击疫情任务,踏上了归乡的路。53个日日夜夜,他们用担当和付出,向内蒙古,向湖北省,向中国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记者:刘春王玉琢
编辑:唐默
校对:刘玉涵
声明: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稿件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日报》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