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食谱收藏故事里的“故事”
看了一档鉴宝类节目,感到非常震惊。节目分三个环节:先是藏友相互交流,给藏品预先估价;然后是专家鉴定;最后是藏友探询鉴定结果,以证明彼此的 眼力 。每个环节互不通问,只能听到转达。而好戏就上演了。 两个持宝人手捧 爷爷的爷爷传下来的宝贝 进场,被专家鉴定为当代的仿品后,怏怏而出。回到藏友群中,居然面不改色心不跳,坦然以对: 专家说了,那宝贝可是真的,很有升值潜力,要我好好收藏。 标准的混淆视听! 不知道这会让观众产生怎样的想法,鄙视?愤怒?叹息?我想,他们既然能编出 爷爷的爷爷 来,还敢大言不惭地假传专家结论,没准,就会把录制节目中的环节单独地 截 下来,放给买家看: 电视上都播放出来了,还能有假?
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在节目里,还有两则让人震惊的故事:一名女士,捧着一只在乡下老家发现的 明代 的梅瓶,声称没20万元不卖。一名男士,拿着块蜜蜡,说是朋友欠了10万元,用这宝贝抵了债。专家一看:这是树脂! 这样的故事,绝不只一个,想想都害怕。现在,收藏很热,而收藏之所以这样热,一个毋庸讳言的原因,便是人们对迅速致富的渴望和幻想。收藏文物,本来是好事。过滤一些不该过分强调的铜臭,恢复收藏应有的文化属性,难道不是一个盛世应该具有的气质吗?